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 

 

最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非常热烈,有很多不同的声音,但也有很多误导,概念也不清楚。

首先,国有企业肯定是不行的,世界范围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国企效率低于私有企业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100块钱的投资,国企可能只能产出110快,而私企就可能产出120快。产出多了自然就是好事,大家可以分得多,否则只能靠多投入。中国以投资高而闻名于世,但资源总归是有限的,土地、水、煤炭等,所以,经济发展还是首先要讲究效率。

就具体案例而讲,比如最近的上海医药人士变动事件,暴露出国有企业内部的黑洞。根据涉世人微博的披露,“从未见过如此触目惊心的账目”“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这些问题从未公开暴露,为什么年度审计、内部审计、各种检查从未对如此昭彰的问题视而不见”“寻租阶层”。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,有些国企,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,都有很多猫腻。比如,在采购部门成立一个小公司,国企高层领导在其中都有干股,从财务报表上看国企领导收入不高,但黑色收入却很多。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某些阶层的自留地和私家花园,反而所谓的“国家利益”成为借口和很空洞的说辞。

很多人都在反对“私有化”方案,但不知道什么是私有化。实际上,我们目前所经历的国企改革基本上就是私有化,包括:

直接出售。这种方式有很多潜在的弱点。比如最近披露的煤老板花7000万嫁女的故事。2002年,该煤老板以8000万元收购煤矿,相当于每吨煤炭付出的价格仅为0.57元,被称为“白菜价”。直觉告诉我这其中有猫腻。国企改革再也不能以直接出售的方式来进行了,因为在目前的政治和法制体系下,类似的产权交易有巨大的漏洞

部分股份上市。这是中国国企改革的主流,这其实也是一种私有化,叫部分私有化(partial privatization),只不过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官方语言体系里。2005年股改当年,大股东持股比例有大幅下降,从当年的41.2%下降到2006年的36%,但随后大股东减持比例逐渐下降,2007年降至最低的35.48%,2008年反而微升至35.53%(汪昌云 etc, 2010),说明尽管部分私有化了,但这些上市公司还是政府控股。以银行业为例,尽管说建立了规范的公司治理治理制度云云,但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,为了刺激经济,政府一声令下,几万亿银行贷款就很快投入到了实体经济中去了,所以部分股份上市的国企改革并没有改变国有企业的本质。

以上的这些“私有化方案”都有其弱点,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批评声音的原因。其实,还有最好的一个方案,就是把国企的股份按人头分给老百姓,地方国企直接分给地方的老百姓,央企股份在全国范围内分,按人头平均来分,每个人都有身份证对不对,这样比较公平。注意,是分股份,不是资产,有个别人搞不清。有人在各种场合说这样会形成寡头等等,并举俄国的例子。这种担心太多余了。简单的逻辑,把东西直接分给老百姓,平均来分,这有什么不好?有些本身就是老百姓的也有类似担心,唉,说什么好呢…

多说几句关于俄国的情况。俄国也在国进民退。2007年,俄国政府控制的股市市值高达40%,高于2004年的24%(Estimated by Troika Dialog)。在能源和军工领域政府股权高度集中。在银行业,政府控制总资产的45%(Source: Sprenger, 2008)。其90年代初的私有化改革不彻底,包括:1991年的私有化法案 "On privatization of State-owned and municipal property in the Russian Federation"将大型能源公司排除在外;私有化券被持有者不恰当地出售,以及过于优待内部职工,最后导致75%的企业被原管理层收购;因法制不健全,国企股份出售/租赁过程存在大量内部交易等。

如果按人头分股份,以中国老百姓对股市/股票的热情和理解,我不相信俄国的情况会发生在中国

参考文献: 是时候把国企股份分给老百姓了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刘振华

刘振华

121篇文章 7年前更新

金融学博士,某机构全球中国业务研究部经理。联系方式:zhenhua.liu1#gmail.com ((#改为@)

文章